中新網2月27日電臺灣《工商時報》27日社論稱,長久以來,經濟成長和全球化一直是決策當局施政的無限上綱;前者被視為施政績效的指東森房屋標,後者被視為達成經濟成長的最重要前提條件。先進國家把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自本國移到新興或開發中國家,以謀取廉價勞動力及土地資源,而如此的“全球化”,只讓全球的永續發展越加惡化。
  文關鍵字章摘編如下:
  經濟成長的“雁行理論”長期一直主宰全球化的進行,也支配帛琉經濟成長的傳遞動能。先進國家把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自本國移到新興或開發中國家,美其名為對新興或開發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確實也帶給這些國家經濟成長,後進國家則對這種“全球化”頂禮膜拜,作為施政的績效。然而,原有的良田被改為工廠,更多的土地被污染,好山好水變得滿目瘡痍,甚至民眾健康受到工業污染的毒害。
  從而,當部分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開始拒絕此種以鄰為壑的全球化時,先進國家和這些拒絕污染的新興國家,再把污染傳遞到更後進的國家,去“促進”更後進國家的經濟成長,這就是所謂的網路行銷“雁行理論”。如此的“全球化”,只讓全球的永續發展越加惡化。
  支持全球化的論者會強調,全球化不一定是工業化台南餐飲設備,更不一定是污染化,而是依照“比較利益法則”透過全球貿易、分工與生產,讓所有參與的國家都能享有較閉關自守所能達成的生產可能線更多的貨物,因此全球化是提升參與國家福利的重要途徑。
  值得註意的是,落後國家有什麼資源是他們所擁有、具備“比較利益”的資源呢?說穿了不外乎是相對豐裕的勞力與尚未工業化的土地。從而,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比較利益分工,事實上是由先進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讓落後國家提供低廉工資與廉價土地,供先進國家投資在其本國已經不具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多半是勞力密集產業,也常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這是最常見到的“比較利益”。
  在國際貿易如此,在產業分工也是如此。先進廠商掌握研發、設計、品牌、通路等優勢,後進廠商只能代工生產,甚至為了爭取先進廠商的訂單,報價殺得刀刀見骨,還沾沾自喜是“蘋果概念股”等國外大廠之供貨商。人家吃香喝辣,我們只能拾取零碎,難怪某電子業大老轉向不動產產業時,對人宣稱電子業者是“茅山道士”(毛利只有3%到4%),而投資不動產,則連睡覺時不動產都還在持續增值,“一眠大一吋”,完全不需要自己勞心勞力。
  然而,不動產真的能取代其他產業,讓所有的投資都巋然不動產嗎?當然不能,這些年來不動產一直蓬勃發展,幾乎全是資金行情,並不是民眾真實居住需求的推動,真的有居住需求的年輕人,已經買不起。有錢人則動輒投資數戶豪宅,持續炒作,若非有奢侈稅,炒作更將變本加厲。
  我們一再呼籲,經濟成長雖然是好事,但是經濟成長不應只靠產業外移的“全球化”達成。如果經濟成長所追求的“產值極大化”,也能帶來“就業極大化”,我們就樂見將經濟成長作為施政績效的主要評量指標;如果“全球化”是臺灣生產、營銷全球,我們對全球化就極力支持。
  否則,我們希望廢掉經濟成長的迷思,改以就業成長為施政績效的主要評量指標,畢竟斯土斯民才是執政者最該關切的,“載舟覆舟,可畏惟民”。1%的富豪若擁有99%的財富,執政者所得到的支持也只有1%,在所得分配逐漸惡化的同時,如果執政當局已經夙興夜寐,卻不受多數民眾肯定,應該想想,是不是路走偏了?  (原標題:台媒:經濟成長和全球化別走偏了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82whee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